發布時間:2020-04-27發布者:點擊次數:898
‘不讓超標污水進入松花江’的應急處置目標肯定能夠實現。”4月11日,在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現場,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應急研究中心主任虢清偉告訴記者。
4月11日凌晨3時的監測數據顯示,尾礦庫泄漏的特征污染物鉬已得到有效控制,。
據介紹,應急處置工作經過封堵攔截和控污削峰階段后,自4月7日起進入清潔修復階段,在蘭西橋實施水質全面凈化、清潔保障工程,確保實現水質達標,并及時啟動河道污染底泥的清理工作,防止二次污染。
事件發生后,生態環境部迅速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推動應急工作。4月10日下午,記者跟隨工作組來到呼蘭河,在蘭西橋呼蘭河水清潔凈化工程現場下游約1公里,距離呼蘭河入松花江河口約66公里處,記者注意到,河水已經基本復清。
“應急處置過程中投放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組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表示,本次泄漏的尾礦顆粒十分細,粒度在200目以上(直徑75微米以下),懸浮于水中不易沉降。為了去除污染物,專家經研究后確定采取投加絮凝劑沉淀懸浮物和鉬污染物的技術路線,篩選的絮凝劑聚丙烯酰胺和聚合硫酸鐵都是飲用水處理使用的藥劑,不會對水環境造成影響。
針對尾礦污染物中是否含有其他有害物質的問題,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放介紹,為萬無一失保證水環境質量,4月3日至5日,應急指揮部專門在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造成影響的區域中,選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斷面開展109項指標的全分析。結果表明,按照飲用水水質標準衡量,當時水中除了鉬元素有所超標外,油和COD均滿足要求,其他物質未檢出或者痕量,沒有發現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馬放表示,鉬是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少則有益,多則有害。就本次應急來看,大量的監測數據表明,應急處理后的水中,鉬含量小于0.07mg/L,符合飲用水標準,不會影響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來源:中國環境報